污水處理操作常見問題解析與處理方法
發布時間:
2025-09-12
污水處理操作常見問題解析與處理方法
污水處理是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環節,其運行效果直接影響水環境質量與生態安全。然而,在實際操作中,由于設備老化、工藝參數偏差、操作人員經驗不足等因素,常出現處理效率下降、出水水質不達標等問題。本文將系統梳理污水處理操作中的常見問題,并針對具體場景提出解決方案。
一、進水水質波動導致處理效果不穩定
問題表現:
進水COD(化學需氧量)、氨氮、pH值等指標突然升高或降低,超出設計范圍,導致生物處理系統崩潰或物理化學處理單元失效。例如,工業廢水偷排導致重金屬超標,或生活污水混入高濃度有機物。
原因分析:
1、源頭管控缺失,未建立進水水質監測預警機制;
2、管網系統存在雨污混接或非法接入;
3、預處理單元(如格柵、調節池)容量不足,無法緩沖水質沖擊。
處理方法:
1、強化源頭管理:在進水口安裝在線監測設備,實時監控pH、電導率、懸浮物等關鍵指標,設置超標報警閾值;
2、優化預處理工藝:增設應急調節池,通過均質均量降低水質波動;對高濃度廢水采用物理攔截(如細格柵)或化學沉淀(如投加石灰中和酸性廢水);
3、建立應急預案:當進水超標時,立即減少處理量,啟動備用處理單元(如活性炭吸附塔),并聯系環保部門追溯污染源。
二、生物處理單元活性下降
問題表現:
活性污泥法中污泥沉降性能變差(SV30>30%)、污泥濃度降低(MLSS<2000mg/L),或生物膜法中載體掛膜稀疏,導致出水COD、氨氮超標。
原因分析:
1、營養比例失衡:BOD5:N:P<100:5:1,微生物缺乏必要營養;
2、溶解氧不足:曝氣量控制不當,好氧區DO<2mg/L;
3、有毒物質沖擊:工業廢水中的苯系物、重金屬等抑制微生物活性;
4、污泥老化:污泥齡過長(>30天),導致絲狀菌膨脹。
處理方法:
1、調整營養配比:按比例投加尿素、磷酸二氫鉀等營養劑,定期檢測污泥中微生物種群結構;
2、優化曝氣控制:采用溶解氧在線監測與變頻風機聯動,保持好氧區DO在2-4mg/L;
3、抗沖擊負荷訓練:逐步提高進水有毒物質濃度,馴化耐毒菌種;
4、污泥更新:通過排泥控制污泥齡在10-20天,對膨脹污泥投加聚合氯化鋁(PAC)改善沉降性。
三、設備故障引發處理中斷
問題表現:
曝氣機停轉、水泵堵塞、消毒設備故障等導致處理流程停滯,可能引發污水溢流或達標水二次污染。
原因分析:
1、維護保養不足:未定期清理曝氣盤堵塞、更換水泵葉輪;
2、電氣系統老化:接觸器、電纜絕緣損壞引發停機;
3、操作失誤:未按規程啟停設備,導致過載或空轉。
處理方法:
1、建立預防性維護制度:制定設備維護臺賬,每日巡檢機械密封、軸承溫度,每月清理曝氣系統;
2、配置備用設備:關鍵崗位(如提升泵、鼓風機)采用“一用一備”模式,并定期切換運行;
3、智能化改造:安裝振動傳感器、溫度監測模塊,實現故障預警;
4、強化人員培訓:定期開展設備操作考核,確保員工掌握應急停機流程。
四、污泥處理處置難題
問題表現:
污泥含水率>80%、惡臭嚴重,或處置渠道受限導致積壓,可能引發二次污染。
原因分析:
1、脫水設備效率低:板框壓濾機濾布堵塞、離心機轉速不足;
2、調理劑選擇不當:聚丙烯酰胺(PAM)投加量不足或類型不匹配;
3、處置成本高:焚燒、填埋等傳統方式費用攀升,資源化利用渠道未打通。
處理方法:
1、優化脫水工藝:采用“兩級脫水”工藝(先濃縮后壓濾),投加石灰+PAM復合調理劑降低含水率至60%以下;
2、拓展處置路徑:與磚廠合作制燒結磚,或通過好氧堆肥生產園林用土;
3、控制污泥產量:通過延長污泥齡、減少排泥量降低產生量,同時探索污泥減量技術(如解偶聯劑投加)。
結語
污水處理系統的穩定運行依賴于“工藝-設備-管理”的三維協同。操作人員需樹立全流程思維,既關注單個環節的優化,也要建立系統性的應急響應機制。隨著物聯網、大數據技術的應用,未來污水處理將向智能化、精準化方向發展,但基礎操作規范的落實仍是保障處理效果的核心。通過持續的問題分析與經驗積累,可顯著提升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效能,為水環境治理提供堅實支撐。
上一條
實時新聞
2025-09-12
2025-09-12
2025-09-05
2025-09-05
2025-08-22

安徽寶綠光電工程有限公司
聯 系 人: 王經理
咨詢熱線:139 5605 0105
固定電話:0551-64535800
售后服務:139 5605 0105
郵 箱: [email protected]
地 址: 合肥市新城經濟開發區金陽路33號

掃描訪問手機版